安装fio
yum -y install fio.x86_64
[root@localhost ~]# rpm -qa|grep fio
#为了测试异步I/O , 需要安装libaio 。安装libaio-devel包可以直接使用如下命令
[root@localhost ~]# yum -y install libaio-devel
Fio提供了非常多的配置参数。
参数名称:
释义
filename:
待测试的文件或块设备。
若为文件,则代表测试文件系统的性能;例:-filename=/work/fstest/fio.img
若为块设备,则代表测试裸设备的性能; 例:-filename=/dev/sdb1
ioengine:
IO引擎
fio支持多种引擎如:cpuio、mmap、sync、psync、vsync、pvsync、pvsync2、null、net、netsplice、ftruncate、filecreate、libaio、posixaio、falloc、e4defrag、splice、rados、rbd、mtd、sg、io_uring
direct:
当前测试是否采用直接IO方式进行读写,如果采用直接IO,则取值-direct=1,否则取值-direct=0。
采用直接IO写测试,会使得测试结果更加真实。
rw:
读写模式。
read:顺序读测试,使用方式-rw=read
write:顺序写测试,使用方式-rw=write
randread:随机读测试,使用方式-rw=randread
randwrite:随机写测试,使用方式-rw=randwrite
randrw:随机读写,-rw=randrw;默认比率为5:5,通过参数-rwmixread设定读的比率,如-rw=randrw-rwmixread=70,说明读写比率为70:30。或rwmixwrite
bs:
单次IO的大小;例:-bs=4k
bssplit:
设备读写访问的IO大小,例:-bssplit=4k/30:8k/40:16k/30,随机读4k文件占30%、8k占40%、16k占30%
bsrange:
设置IO大小的范围,例如-bsrange=512-2048
size:
本次测试文件的大小;例-size=1G
iodepth:
IO队列深入,即一次下发的IO的个数,例如:-iodepth=16
numjobs:
测试进程的并发数,默认为,例:-numjobs=16
sync:
设置同步模式,同步-sync=1,异步-sync=0
fsync:
设置数据同步模式,同步-fsync=1,异步-fsync=0
runtime:
设置测试运行的时间,单位秒,例:-runtime=300
group_reporting:
关于显示结果的,汇总每个进程的信息
lockmem:
对测试所使用的内存进行限制,如-lockmem=1g,限制1G
关于ioengine, 采用的文件读写方式:
sync:采用read,write,使用fseek定位读写位置。
psync:采用pread、pwrite进行文件读写操作
vsync:采用readv(2) orwritev(2)进行文件读写操作,
libaio:Linux异步读写IO(Linuxnative asynchronous I/O)
posixaio: glibc POSIX 异步IO读写,使用aio_read(3)and aio_write(3)实现IO读写。
注:read()和write()系统调用每次在文件和进程的地址空间之间传送一块连续的数据。但是,应用有时也需要将分散在内存多处地方的数据连续写到文件中,或者反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从文件中读一片连续的数据至进程的不同区域,使用read()则要么一次将它们读至一个较大的缓冲区中,然后将它们分成若干部分复制到不同的区域,要么调用read()若干次分批将它们读至不同区域。同样,如果想将程序中不同区域的数据块连续地写至文件,也必须进行类似的处理。UNIX提供了另外两个函数—readv()和writev(),它们只需一次系统调用就可以实现在文件和进程的多个缓冲区之间传送数据,免除了多次系统调用或复制数据的开销。readv()称为散布读,即将文件中若干连续的数据块读入内存分散的缓冲区中。writev()称为聚集写,即收集内存中分散的若干缓冲区中的数据写至文件的连续区域中。
测试案例
测试命令如下
[root@node0 fio-3.30]# fio -filename=/work/fstest/fio.img -direct=1 -rw=randread -bs=8k -size=1G -numjobs=16 -runtime=60 -group_reporting -name=fio_test
磁盘读写常用测试点:
1. Read=100% Ramdon=100% rw=randread (100%随机读)
2. Read=100% Sequence=100% rw=read (100%顺序读)
3. Write=100% Sequence=100% rw=write (100%顺序写)
4. Write=100% Ramdon=100% rw=randwrite (100%随机写)
5. Read=70% Sequence=100% rw=rw, rwmixread=70, rwmixwrite=30 (70%顺序读,30%顺序写)
6. Read=70% Ramdon=100% rw=randrw, rwmixread=70, rwmixwrite=30 (70%随机读,30%随机写)
测试过程中
fio_test: (g=0): rw=randread,bs=8K-8K/8K-8K/8K-8K, ioengine=psync, iodepth=1
...
fio-3.30
Starting 16 processes
Jobs: 16 (f=16): [r(16)] [18.0% done][1840KB/0KB/0KB /s] [230/0/0 iops] [eta 00m:50s]
第一行:当前测试为随机读(randread),IO块大小,文件读写方式psync,IO队列深度为1,
第二行:fio的版本号
第三行:说明任务的并发数
第四行:任务并发数,进度,剩余测试时间。
下面是每个执行的数据方向的I/O统计数据信息的代表值含义
read/write: 读/写的IO操作(还有一个trim没用过)
salt: 提交延迟,这是提交I/O所花费的时间(min:最小值,max:最大值,avg:平均值,stdev:标准偏差)
chat: 完成延迟,表示从提交到完成I/O部分的时间
lat: 相应时间,表示从fio创建I/O单元到完成I/O操作的时间
bw: 带宽统计
iops: IOPS统计
lat(nsec/usec/msec):
I/O完成延迟的分布。这是从I/O离开fio到它完成的时间。与上面单独的读/写/修剪部分不同,这里和其余部分的数据适用于报告组的所有I/ o。10=0.01%意味着0.01%的I/O在250us以下完成。250=0.02%意味着0.02%的I/O需要10到250us才能完成。
cpu: cpu使用率
IO depths: I/O深度在作业生命周期中的分布
IO submit: 在一个提交调用中提交了多少个I/O。每一个分录表示该数额及其以下,直到上一分录为止——例如,4=100%意味着我们每次提交0到4个I/O调用
IO complete: 和上边的submit一样,不过这个是完成了多少个
IO issued rwt: 发出的read/write/trim请求的数量,以及其中有多少请求被缩短或删除
IO latency: 满足指定延迟目标所需的I/O深度
下面是Run status group 0 (all jobs) 全部任务汇总信息的代表值含义:
bw: 总带宽以及最小和最大带宽
io: 该组中所有线程执行的累计I/O
run: 这组线程中最小和最长的运行时。
最后是Linux中特有的磁盘状态统计信息的代表值含义:
ios: 所有组的I/ o个数
merge: I/O调度器执行的总合并数
ticks: 使磁盘繁忙的滴答数(仅供参考,原文是Number of ticks we kept the disk busy)
in_queue: 在磁盘队列中花费的总时间
util: 磁盘利用率。值为100%意味着我们保留了磁盘,如果一直很忙,那么50%的时间磁盘就会闲置一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