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探长国防部研究院成立的背景1956年3月,在***、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领导下,600多位科学家、近百名苏联专家,历时数月反复论证,终于在当年8月形成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归国不久的钱学森就参与其中,他受命担任制定纲要的12人综合组的组长,成员有钱伟长、黄昆、罗沛霖、王大珩、马大猷等,负责评价、裁决、选择、综合各方面的建议,并最终决策。
经过深入研究讨论、综合归纳,综合组认为国家最为重要、最为紧急发展的是电子、自动化、半导体、计算机、导弹、原子弹这六项关键科学技术。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我国陆续启动了这些技术的研究工作。鉴于当时国际形势,我们面临的核威胁压力巨大,因此首先选择发展核技术的需求首当其冲。其次需要发展什么在这点上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当时,许多人主张重点发展航空工业,把研制新型飞机作为重要任务,以巩固国家空防,也有人主张发展导弹技术。
“优先发展导弹,还是优先发展飞机?”成为了规划制定过程中激烈争论的一个重点问题。钱学森不赞成优先发展飞机的主张,认为发展导弹更适合科技发展趋势和国情。应该说,这是综合考虑了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以及长远效果做出的建议。国防部四大研究院的成立根据规划提出的方针,军队系统最先行动起*。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钱学森担任院长,谷景生担任政治委员。
1960年底,在充分借鉴国防部五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军队系统开始筹建国防部第六、第七、第十研究院。1960年12月27日,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组建航空、舰艇、军事无线电电子学等三个研究院的通知》。通知说:上述3个研究院从1961年1月,正式列入军队编制,番号分别为国防部第六、第七、第十研究院,隶属于军队系统。1961年1月,组建以唐延杰为院长,王振乾为政委的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1961年6月,国防部第七研究院(舰艇研究院)光荣诞生,隶属国防部建制,首任院长刘华清,政治委员戴润生。1961年12月,成立国防部第十研究院(军事无线电研究院),黄远担任政治委员。矛盾的出现与此同时,国家也陆续组建了航空、兵器、舰艇、电子工业部,这些属于地方部委建制。自此,出现了军队所属国防部研究院负责科研试验,地方部委所属工厂负责生产的局面。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科研院所与生产部门的组织协作关系非常复杂,科研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不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在管理体制上,四大研究院由部队系统领导,工业部门由各个部委领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研与生产的矛盾。
科研试制与生产的矛盾不断出现。工业部门的领导提出改变管理体制,将工业部门与有关国防研究院合并的建议,即所谓“部院合并”。部院合并1965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国防部第六、七、十研究院与生产部门合并的决定》。国防部第六、七、十研究院分别与第三、第六、第四机械工业部合并,各研究院改属各部领导。在此之前,1964年12月,五院整体改制为第七机械工业部。自此,国防部四大研究院成为历史。结论国防部四大研究院存在历史:国防部五院,1956年10月-1964年12月;国防部六院,1961年1月-1965年2月;国防部七院,1961年6月-1965年2月;国防部十院,1961年12月-1965年2月。虽然这些研究院存在的历史都不长,但它们为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