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京东科技 孙凯
对前端开发者来说,Vite 应该不算陌生了,它是一款基于 nobundle 和 bundleless 思想诞生的前端开发与构建工具,官网对它的概括和期待只有一句话:“下一代的前端工具链”。
Vite 最早的版本由尤雨溪发布于3年前,经历了3年多的发展,Vite 也已逐渐迭代成熟,它的稳定性、扩展性、周边生态足以在生产环境中支撑各种业务场景的落地。但是关于Vite的优劣势分析我们就戛然而止,不在深入展开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本文的重点在于探究 Vite 如何实现兼容低版本浏览器,这一切还得从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说起🤔。
本着尝鲜的态度,我在某一个项目中用了 Vite,当时还是3.x.x的版本,跟着文档配置,从项目启动到项目构建,一路都很“德芙”(纵享丝滑),在经历了 Vite 带来的短暂新鲜感后,就一直沉浸在业务模块的开发中了,因为在 Vite 刚发布后的那段时间曾看过相关原理解析,是基于浏览器原生的模块化能力按需构建BALABALA等,所以后来 Vite 的这种新鲜感对我而言并没有保持多久。
但直到有天下午我开始打包提测,审查页面元素后发现构建产物居然跟以往 webpack 的产物竟然有点不一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于是我开始尝试解谜。
为了能更好的对比两者产物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们首先要确保我们的业务代码基本一致,不一致的地方仅仅是使用不同工具( vite 和 webpack)进行构建,这样才能排除最大干扰因素。
于是我们分别使用最新版的 Vite 和 webpack 初始化了两个页面,为了做作区分,两个页面的仅标题和标题背景不一致,他们在浏览器中渲染后的分别长这个样子:
• Vite:v4.1.4
• webpack:v5.75.0
• Vite (非常简单,啥也没有)
// vite.config.js
import { defineConfig } from 'vite'
import legacy from '@vitejs/plugin-legacy'
import vue from '@vitejs/plugin-vue'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plugins: [
vue(),
legacy({
targets: ['ios >= 9', 'android >= 4.2', '> 1%']
})
],
server: {
host: '127.0.0.1'
},
build: {
minify: false
}
})
• webpack(太多了,也比较常规,就不在这里贴出来全部配置项了,仅在这里配置好跟 Vite 一样的需要兼容到最低的浏览器版本)
// .browserslistrc
ios >= 9
android >= 4.2
> 1%
至此,准备工作完毕,让我们看看两者的构建产物吧。
从产物的命名中,我们就能多少看出些许区别,webpack的产物比较简单,中规中矩,而 Vite 的 JS 文件不但比 webpack 多,而且部分文件命名中还多了一个单词:legacy,百度翻译对它的解释是:遗产;遗赠财物;遗留;后遗症;(计算机系统或产品)已停产的,通过翻译,或许你可以猜出来,名字中带 legacy 的文件大概率就是浏览器的兼容文件,那么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如果你足够细心,其实你应该可以从上面 Vite 的配置项代码中嗅到一丝端倪,在 Vite 的配置文件中,有一个名为 @vitejs/plugin-legacy 的插件,它的名字也包含 legacy,Vite 官网中对这个插件的解释是这样的:
“传统浏览器可以通过插件 @vitejs/plugin-legacy 来支持,它将自动生成传统版本的 chunk 及与其相对应 ES 语言特性方面的 polyfill。兼容版的 chunk 只会在不支持原生 ESM 的浏览器中进行按需加载。”
也就是说,这个插件它不但提供了低版本浏览器的兼容能力,还提供了检测是否支持原生 ESM 的能力。那么这个插件都做了哪些事?
主要是以下三点:
为最每个生成的 ESM 模块化方式的 chunk 也对应生成一个 legacy chunk,同时使用 @babel/preset-env 转换(没错,Vite 的内部集成了 Babel),生成一个 SystemJS 模块,关于 SystemJS 可以看点击这里查看,它在浏览器中实现了模块化,用来加载有依赖关系的各个 chunk。
生成 polyfill 包,包含 SystemJS 的运行时,同时包含由要兼容的目标浏览器版本和代码中的高级语法产生的 polyfill。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