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手写数字识别模型

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手写,数字,识别,模型 · 浏览次数 : 0

小编点评

排版时需要带简单的排版,以便使内容易于阅读。例如,以下排版时需要带简单的排版: ``` # 模型训练过程中的损失值 train_set loss(epo:{}): {}'.format(i, average_loss / (j + 1))) # 模型评估过程中的精度值 precision of test data set is {}'.format(precision) # 可视化模型的预测结果 visualize(args.data_path) ``` 以上排版时需要带简单的排版,以便使内容易于阅读。

正文

博客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ylyehuo/

效果展示

下载项目

https://github.com/zylyehuo/ANN-main

下载数据集(共四个)(上一步中已包含数据集,按需自己下载)

http://yann.lecun.com/exdb/mnist/

目录结构

完整过程流程图

模型训练过程流程图

手写数字预测过程流程图

dataloader.py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struct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os


# download the mnist dataset from http://yann.lecun.com/exdb/mnist/
# 读取要训练的数据集
def read_train_data(path=''):
    with open(os.path.join(path, 'train-images.idx3-ubyte'), 'rb') as f1:
        buf1 = f1.read()
    with open(os.path.join(path, 'train-labels.idx1-ubyte'), 'rb') as f2:
        buf2 = f2.read()
    return buf1, buf2


# 读取要测试的数据集
def read_test_data(path=''):
    with open(os.path.join(path, 't10k-images.idx3-ubyte'), 'rb') as f1:
        buf1 = f1.read()
    with open(os.path.join(path, 't10k-labels.idx1-ubyte'), 'rb') as f2:
        buf2 = f2.read()
    return buf1, buf2


# 得到图片数据
def get_image(buf1):
    image_index = 0
    '''
    struct.calcsize('>IIII') 是Python中用于计算二进制数据格式字符串的大小的函数调用
    它描述了一个包含四个大端字节序的无符号整数的数据结构的大小
    '''
    image_index += struct.calcsize('>IIII')
    img_num = int((len(buf1) - 16) / 784)
    im = []
    for i in range(img_num):
        temp = list(struct.unpack_from('>784B', buf1, image_index))  # '>784B'的意思就是用大端法读取784个unsigned byte
        im.append(temp)
        image_index += struct.calcsize('>784B')  # 每次增加784B
    im = np.array(im, dtype=np.float32)  # 将图片作为数据源传入numpy数组
    return im


# 得到标签数据
def get_label(buf2):
    label_index = 0
    '''
    用于计算二进制数据格式字符串的大小的函数
    '>II' 是格式字符串,它描述了要打包或解包的数据结构。
    在这个格式字符串中,> 表示使用大端字节序(big-endian),
    I 表示一个无符号整数(unsigned int)。
    '''
    label_index += struct.calcsize('>II')
    idx_num = int(len(buf2) - 8)
    labels = []
    for i in range(idx_num):
        temp = list(struct.unpack_from('>1B', buf2, label_index))
        labels.append(temp)
        label_index += 1
    labels = np.array(labels, dtype=int)  # 将标签作为数据源传入numpy数组
    return labels


# 加载训练数据
def load_train_data(path=''):
    img_buf, label_buf = read_train_data(path)
    imgs = get_image(img_buf)
    labels = get_label(label_buf)

    return imgs, labels


# 加载测试数据
def load_test_data(path=''):
    img_buf, label_buf = read_test_data(path)
    imgs = get_image(img_buf)  # 得到图片数据
    labels = get_label(label_buf)  # 得到标签数据

    return imgs, labels


if __name__ == "__main__":
    # 测试查看数据集数据使用
    """
    from keras.datasets import mnist

    (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test_images, test_labels) = mnist.load_data()  # 挂梯子
    print(f"train_images.shape = {train_images.shape}\ntest_labels.shape = {test_images.shape}")
    print("train_labels", train_labels)
    print("teat_labels", test_labels)
    # print(train_images[0])
    print(train_labels[-1])
    plt.imshow(train_images[-1])
    plt.show()
    """

    imgs, labels = load_test_data()

    for i in range(9):
        # 将整个图像窗口分为3行3列
        plt.subplot(3, 3, i + 1)
        # 设置窗口的标题
        title = u"标签对应为:" + str(labels[i])
        # 显示窗口的标题
        plt.title(title, fontproperties='SimHei')
        # 将读取的图片数据源改成28x28的大小
        img = np.array(imgs[i]).reshape((28, 28))
        # cmap参数: 为调整显示颜色 gray为黑白色,加_r取反为白黑色
        plt.imshow(img, cmap='gray')
    plt.show()

neural_network.py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os
import dataloader as dl  # 导入数据加载器模块
import random
import argparse  # 导入命令行参数解析模块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创建解析器
parser = argparse.ArgumentParser()
# 添加参数
# --data_path 的默认参数为 ’./‘ 即当前路径
parser.add_argument('--data_path', type=str, default='./')
# 解析参数
args = parser.parse_args()
# 加载参数
data_path = args.data_path


# 激活函数
class Sigmoid(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gradient = []

    def forward(self, x):
        """
        Sigmoid激活函数的前向传播函数。
        Args:
            x (numpy.ndarray): 输入数据。
        Returns:
            numpy.ndarray: 经过Sigmoid激活后的数据。
        """
        self.gradient = x * (1.0 - x)
        return 1.0 / (1.0 + np.exp(-x))

    def backward(self):
        """
        Sigmoid激活函数的反向传播函数。

        Returns:
            numpy.ndarray: 梯度。
        """
        return self.gradient


# ReLU激活函数
class ReLU(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gradient = []

    def forward(self, input_data):
        """
        ReLU激活函数的前向传播函数。
        Args:
            input_data (numpy.ndarray): 输入数据。
        Returns:
            numpy.ndarray: 经过ReLU激活后的数据。
        """
        extend_input = input_data
        self.gradient = np.where(input_data >= 0, 1, 0.001)
        self.gradient = self.gradient[:, None]
        input_data[input_data < 0] = 0.01 * input_data[input_data < 0]
        return input_data

    def backward(self):
        """
        ReLU激活函数的反向传播函数。
        Returns:
            numpy.ndarray: 梯度。
        """
        return self.gradient


def softmax(input_data):
    """
    softmax函数用于将输入数据转化为概率分布。
    Args:
        input_data (numpy.ndarray): 输入数据。
    Returns:
        numpy.ndarray: 经过Softmax处理后的概率分布。
    """
    # 减去最大值防止softmax上下溢出
    input_max = np.max(input_data)
    input_data -= input_max
    input_data = np.exp(input_data)
    exp_sum = np.sum(input_data)
    input_data /= exp_sum
    return input_data


# 全连接
class FullyConnectedLayer(object):

    def __init__(self, input_size, output_size, learning_rate=0.01):
        self._w = np.random.randn(input_size * output_size) / np.sqrt(input_size * output_size)
        self._w = np.reshape(self._w, (input_size, output_size))
        b = np.zeros((1, output_size), dtype=np.float32)
        self._w = np.concatenate((self._w, b), axis=0)
        self._w = self._w.astype(np.float32)
        # self._w = np.ones((input_size + 1, output_size), dtype=np.float32)
        self.lr = learning_rate
        self.gradient = np.zeros((input_size + 1, output_size), dtype=np.float32)
        self.w_gradient = []
        self.input = []

    def forward(self, input_data):
        """
        全连接层的前向传播函数。
        Args:
            input_data (numpy.ndarray): 输入数据。
        Returns:
            numpy.ndarray: 前向传播结果。
        """
        # 将b加入w矩阵
        input_data = np.append(input_data, [1.0], axis=0)
        input_data = input_data.astype(np.float32)
        # 计算线性乘积
        output_data = np.dot(input_data.T, self._w)
        # 保存输入数据以计算梯度
        self.input = input_data

        # 更新梯度
        self.gradient = self._w
        self.w_gradient = input_data

        return output_data

    def backward(self):
        """
        全连接层的反向传播函数。
        Returns:
            numpy.ndarray: 梯度。
        """
        return self._w[:-1, :]

    def update(self, delta_grad):
        """
        更新权重参数的函数。
        Args:
            delta_grad (numpy.ndarray): 更新的梯度。
        """
        self.input = self.input[:, None]
        self._w -= self.lr * np.matmul(self.input, delta_grad)

    def get_w(self):
        """
        获取权重参数的函数。
        Returns:
            numpy.ndarray: 权重参数。
        """
        return self._w

    def set_w(self, w):
        """
        设置权重参数的函数。
        Args:
            w (numpy.ndarray): 要设置的权重参数。
        """
        self._w = w


# 交叉熵损失函数
class CrossEntropyWithLogi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gradient = []

    def calculate_loss(self, input_data, y_gt):
        """
        计算交叉熵损失函数。
        Args:
            input_data (numpy.ndarray): 输入数据。
            y_gt (numpy.ndarray): 真实标签。
        Returns:
            float: 损失值。
        """
        input_data = softmax(input_data)
        # 交叉熵公式 -sum(yi*logP(i))
        loss = -np.sum(y_gt * np.log(input_data + 1e-5))
        # 计算梯度
        self.gradient = input_data - y_gt

        return loss

    def predict(self, input_data):
        """
        预测函数,返回预测的类别。
        Args:
            input_data (numpy.ndarray): 输入数据。
        Returns:
            int: 预测的类别。
        """
        # input_data = softmax(input_data)
        return np.argmax(input_data)

    def backward(self):
        """
        交叉熵损失函数的反向传播函数。
        Returns:
            numpy.ndarray: 梯度。
        """
        return self.gradient.T


# MNIST神经网络模型
class MNISTNe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linear_layer1 = FullyConnectedLayer(28 * 28, 128)
        self.linear_layer2 = FullyConnectedLayer(128, 10)
        self.relu1 = ReLU()
        self.relu2 = ReLU()
        self.loss = CrossEntropyWithLogit()

    def train(self, x, y):
        """
        训练函数,包括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
        Args:
            x (numpy.ndarray): 输入数据。
            y (numpy.ndarray): 真实标签。
        Returns:
            float: 损失值。
        """
        # 前向传播
        x = self.linear_layer1.forward(x)
        x = self.relu1.forward(x)
        x = self.linear_layer2.forward(x)
        x = self.relu2.forward(x)
        loss = self.loss.calculate_loss(x, y)
        # print("loss:{}".format(loss))

        # 反向传播
        loss_grad = self.loss.backward()
        relu2_grad = self.relu2.backward()
        layer2_grad = self.linear_layer2.backward()
        grads = np.multiply(loss_grad, relu2_grad)
        self.linear_layer2.update(grads.T)
        grads = layer2_grad.dot(grads)
        relu1_grad = self.relu1.backward()
        grads = np.multiply(relu1_grad, grads)
        self.linear_layer1.update(grads.T)

        return loss

    def predict(self, x):
        """
        预测函数,返回预测的类别。
        Args:
            x (numpy.ndarray): 输入数据。
        Returns:
            int: 预测的类别。
        """
        # 前向传播
        x = self.linear_layer1.forward(x)
        x = self.relu1.forward(x)
        x = self.linear_layer2.forward(x)
        x = self.relu2.forward(x)
        number_index = self.loss.predict(x)

        return number_index

    def save(self, path='.', w1_name='w1', w2_name='w2'):
        """
        保存权重参数到文件。
        Args:
            path (str): 保存路径。
            w1_name (str): 第一个权重参数文件名。
            w2_name (str): 第二个权重参数文件名。
        """
        w1 = self.linear_layer1.get_w()
        w2 = self.linear_layer2.get_w()
        np.save(os.path.join(path, w1_name), w1)
        np.save(os.path.join(path, w2_name), w2)

    def evaluate(self, x, y):
        """
        评估函数,判断预测是否正确。
        Args:
            x (numpy.ndarray): 输入数据。
            y (numpy.ndarray): 真实标签。
        Returns:
            bool: 预测是否正确。
        """
        if y == self.predict(x):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def load_param(self, path=""):
        """
        加载权重参数。
        Args:
            path (str): 参数文件路径。
        """
        w1 = np.load(os.path.join(path, 'w1.npy'))
        w2 = np.load(os.path.join(path, 'w2.npy'))
        self.linear_layer1.set_w(w1)
        self.linear_layer2.set_w(w2)


def one_hot_encoding(y):
    one_hot_y = np.eye(10)[y]

    return one_hot_y


def train_net(data_path=''):
    """
    训练神经网络模型。
    Args:
        data_path (str): 数据路径,默认为当前路径。
    """
    m_net = MNISTNet()

    x_train, y_train = dl.load_train_data(data_path)
    '''
    这行代码执行了以下两个步骤:
    1、归一化:将输入数据中的每个像素值除以255。这是因为MNIST数据集中的像素值范围是0到255,通过将它们除以255,
       将它们缩放到了0到1之间。这种归一化有助于神经网络的训练,因为它将输入数据的值范围映射到了一个更小的区间,有助于加速训练过程。
    2、中心化:从每个像素值中减去0.5。这意味着将所有像素值的平均值平移到0附近。
       这个步骤有助于训练过程中的数值稳定性,通常在输入数据的均值不为0时进行中心化。
    综合起来,这行代码的目的是将原始的像素值转换为一个均值接近0、范围在-0.5到0.5之间的归一化值,
    以更好地满足神经网络的训练需求。这是神经网络中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步骤之一。
    '''
    x_train = x_train / 255 - 0.5
    '''
    将目标标签(或类别)进行独热编码(One-Hot Encoding)的操作。这是为了适应多类别分类问题的标签表示方式。
    在机器学习中,特别是在多类别分类任务中,通常会使用独热编码来表示目标标签。独热编码是一种二进制编码方式,
    其中每个类别都由一个长度等于类别总数的二进制向量表示。在这个向量中,只有一个元素是1,其他元素都是0,用来表示样本所属的类别。
    这种编码方式有助于模型理解和处理多类别分类问题。
    在这里,one_hot_encoding 函数将原始的目标标签 y_train 转换为独热编码的形式。
    '''
    y_train = one_hot_encoding(y_train)

    epoch = 200  # 定义训练的轮数,也就是训练过程将遍历整个训练数据集的次数
    # num_examples = iter * batch_size
    for i in range(epoch):
        average_loss = 0  # 用于记录每个epoch中的平均损失
        '''
        x_train.shape[0] 是 NumPy 数组 x_train 的属性,表示该数组的第一维度(也就是行数)。
        在这个上下文中,x_train 应该是一个包含训练数据的 NumPy 数组,通常是一个二维数组,其中每一行代表一个训练样本,而每一列代表该样本的特征。
        所以,x_train.shape[0] 返回的值就是训练数据集中样本的数量,也就是数据集的行数。
        在上述代码中,它用于计算平均损失,以便将累积的损失除以数据集中的样本数量,从而得到每个 epoch 的平均损失。
        例如,如果 x_train 的形状是 (60000, 784),那么 x_train.shape[0] 就是 60000,表示数据集中有 60000 个训练样本。
        '''
        for j in range(x_train.shape[0]):
            # 遍历训练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
            # 计算并累加损失,同时更新模型参数
            average_loss += m_net.train(x_train[j], y_train[j])
            # 打印每2000个样本的训练损失,以便实时监视模型的训练进度。
            if j % 2000 == 0:
                print('train set loss(epo:{}): {}'.format(i, average_loss / (j + 1)))
        # 打印每个epoch的平均损失
        print('train set average loss: {}'.format(average_loss / x_train.shape[0]))
        # 保存模型参数,通常在每个epoch结束后保存,以便稍后使用
        m_net.save()


def eval_net(path=""):
    """
    评估神经网络模型。
    计算在测试数据集上的分类准确度(precision)或召回率(recall)
    加载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在测试数据集上进行分类预测,并计算模型的分类准确度,以评估模型在新数据上的性能。
    Args:
        path (str): 参数文件路径。
    """
    x_test, y_test = dl.load_test_data(path)
    '''
    这行代码执行了以下两个步骤:
    1、归一化:将输入数据中的每个像素值除以255。这是因为MNIST数据集中的像素值范围是0到255,通过将它们除以255,
       将它们缩放到了0到1之间。这种归一化有助于神经网络的训练,因为它将输入数据的值范围映射到了一个更小的区间,有助于加速训练过程。
    2、中心化:从每个像素值中减去0.5。这意味着将所有像素值的平均值平移到0附近。
       这个步骤有助于训练过程中的数值稳定性,通常在输入数据的均值不为0时进行中心化。
    综合起来,这行代码的目的是将原始的像素值转换为一个均值接近0、范围在-0.5到0.5之间的归一化值,
    以更好地满足神经网络的训练需求。这是神经网络中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步骤之一。
    '''
    x_test = x_test / 255.0 - 0.5
    precision = 0  # 初始化一个变量 precision 为0,用于计算分类准确度。
    m_net = MNISTNet()  # 创建一个新的神经网络模型 m_net,这个模型是用于在测试数据集上进行分类预测的。
    m_net.load_param()  # 加载之前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这些参数包含了模型在训练数据上学到的权重和偏差。

    for i in range(x_test.shape[0]):  # 遍历测试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
        '''
        对当前测试样本进行分类预测,并与真实标签 y_test[i] 进行比较。
        如果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一致,表示分类正确,执行下面的代码块。
        '''
        if m_net.evaluate(x_test[i], y_test[i]):
            precision += 1  # 如果分类正确,将 precision 值加1,用于统计正确分类的样本数量。
    precision /= len(x_test)  # 计算分类准确度。它将正确分类的样本数量除以测试数据集的总样本数量,从而得到分类准确度。
    # 通常,分类准确度是一个在0到1之间的值,表示模型在测试数据上的性能。
    print('precision of test data set is {}'.format(precision))


def visualize(path):
    """
    可视化函数,用于展示模型预测结果。
    Args:
        path (str): 参数文件路径。
    """
    # 加载测试数据
    x, y_gt = dl.load_test_data(path)
    # 数据预处理:将像素值归一化到[-0.5, 0.5]范围
    x_imput = x / 255.0 - 0.5
    # 创建一个新的神经网络模型
    m_net = MNISTNet()
    # 加载之前训练好的模型参数
    m_net.load_param()
    # 随机选择一个测试样本的索引
    visualize_idx = random.randint(0, x.shape[0] - 1)
    # 使用模型对选定的测试样本进行预测
    y_pred = m_net.predict(x_imput[visualize_idx])

    # 创建一个绘图区域,并显示图像和标签信息
    plt.subplot(111)
    title = "真值标签为:{},""预测标签为:{}".format(y_gt[visualize_idx], y_pred)
    plt.title(title, fontproperties='SimHei')
    # 将测试样本的图像转换成可视化的形式,并显示在图中
    img = np.array(x[visualize_idx]).reshape((28, 28))
    # cmap参数: 为调整显示颜色 gray为黑白色,加_r取反为白黑色
    plt.imshow(img, cmap='gray')
    # 显示图像
    plt.show()


"""
这三个函数一起构成了神经网络的训练、评估和可视化过程,能够训练模型、评估其性能并可视化模型的预测结果。
"""
if __name__ == '__main__':
    '''
    train_net() 函数的作用是训练神经网络模型。
    它通过多次迭代训练数据集中的样本,使用反向传播算法来更新神经网络的权重和参数,以最小化损失函数。
    在训练过程中,模型逐渐调整自己以提高对训练数据的拟合。训练完成后,模型的参数将保存在文件中,以备将来使用。
    '''
    train_net()
    '''
    eval_net() 函数的作用是评估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在测试数据集上的性能。
    它会加载之前训练好的模型参数,并使用这些参数来进行测试数据集上的预测。
    然后,它会计算模型在测试数据集上的精度或其他性能指标,并打印出来,以衡量模型的性能。
    '''
    eval_net()
    '''
    visualize(args.data_path) 函数的作用是可视化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
    它会加载训练好的模型参数,并随机选择一个测试样本,然后使用模型对该样本进行预测。
    最后,它会显示该样本的真实标签和模型的预测标签,以及样本的图像,以帮助可视化模型的性能。
    '''
    visualize(args.data_path)

与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手写数字识别模型相似的内容:

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手写数字识别模型

博客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ylyehuo/ 效果展示 下载数据集(共四个) http://yann.lecun.com/exdb/mnist/ 目录结构 整体流程图 dataloader.py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struct imp

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使用介绍

本文介绍MATLAB软件中神经网络拟合(Neural Net Fitting)工具箱的具体使用方法。 在MATLAB人工神经网络ANN代码这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MATLAB软件中神经网络(ANN)的纯代码实现;而在MATLAB软件中,其实基于神经网络拟合工具箱,就可以点点鼠标实现神经网络的回归。本文

使用Cloudflare Worker加速docker镜像

前言 开发者越来越难了,现在国内的docker镜像也都️了,没有镜像要使用docker太难了,代理又很慢 现在就只剩下自建镜像的办法了 GitHub上有开源项目可以快速搭建自己的镜像库,不过还是有点麻烦,还好Cloudflare暂时还活着‍ 本文记录一下使用 Cloudf

使用C#/.NET解析Wiki百科数据实现获取历史上的今天

创建一个webapi项目做测试使用。 创建新控制器,搭建一个基础框架,包括获取当天日期、wiki的请求地址等 创建一个Http请求帮助类以及方法,用于获取指定URL的信息 使用http请求访问指定url,先运行一下,看看返回的内容。内容如图右边所示,实际上是一个Json数据。我们主要解析 大事记 部

Pybind11和CMake构建python扩展模块环境搭建

使用pybind11的CMake模板来创建拓展环境搭建 从Github上下载cmake_example的模板,切换分支,并升级pybind11子模块到最新版本 拉取pybind11使用cmake构建工具的模板仓库 git clone --recursive https://github.com/mr

说说RabbitMQ延迟队列实现原理?

使用 RabbitMQ 和 RocketMQ 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这两个 MQ 自身提供了延迟队列的实现,不像用 Kafka 的同学那么苦逼,还要自己实现延迟队列。当然,这都是题外话,今天咱们重点来聊聊 RabbitMQ 延迟队列的实现原理,以及 RabbitMQ 实现延迟队列的优缺点有哪些? 很多人

使用FModel提取游戏资产

目录前言FModel简介FModel安装FModel使用初次使用资产预览资产导出附录dumperDumper-7生成usmap文件向游戏中注入dll 前言 这篇文章仅记录我作为初学者使用FModel工具提取某款游戏模型的过程。 FModel简介 FModel是一个开源软件,可以用于查看和提取UE4-

使用GSAP制作动画视频

GSAP 3Blue1Brown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利用动画制作视频,内容简洁,演示清晰。前两天刚好碰到一件事,我就顺便学习了一下怎么用代码做动画。 以javascrip为例,有两个动画引擎,GSAP和Animajs。由于网速的原因,询问了GPT后,我选择了GSAP来制作我的第一个动画视频。 制作动

使用ML.NET训练一个属于自己的图像分类模型,对图像进行分类就这么简单!

前言 今天大姚给大家分享一个.NET开源、免费、跨平台(支持Windows、Linux、macOS多个操作系统)的机器学习框架:ML.NET。并且本文将会带你快速使用ML.NET训练一个属于自己的图像分类模型,对图像进行分类。 ML.NET框架介绍 ML.NET 允许开发人员在其 .NET 应用程序

使用libzip压缩文件和文件夹

简单说说自己遇到的坑: 分清楚三个组件:zlib、minizip和libzip。zlib是底层和最基础的C库,用于使用Deflate算法压缩和解压缩文件流或者单个文件,但是如果要压缩文件夹就很麻烦,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归档,在zip内部形成对应的目录。这时就需要用更高级别的库,也就是minizip或li